1月22日,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将在广州开幕。大会召开前夕,记者了解到,今年各民主党派省委会聚焦广东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广泛开展深调研,持续精准建言献策,拟提交集体提案199件。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各民主党派省委会集体提案数量较往年有所增长,着重围绕落实中共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出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各民主党派省委会发挥主界别优势,基于自身特色议政谋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等均是提案中的高频词。
提高提案质量
成立专班领衔调研完善建议
政协提案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形式和具体体现。提案写得好不好,功夫在日常。记者发现,在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提交的提案中,有许多均与其长期关注和调研的课题息息相关。
在民革广东省委会拟提交的50篇提案中,涉及“三农”、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方面的课题达25份,这些都是民革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作为以经济界人士为主的参政党,此次民建广东省委会就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广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提出意见建议。立足大健康、医疗卫生、生物医药等领域专业人才荟萃优势,农工党广东省委会今年将针对助力健康消费、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等提交一批提案。
在涉侨涉外方面,致公党广东省委会突出侨海特色,就充分运用华侨华人优势,助力广东“五外联动”开展调研,并在提案中建议,应协调解决“五外联动”推进中跨部门、跨地市难题,打造侨商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集聚区,更好汇聚侨资侨智侨力。
为增强建言质效,各民主党派省委会不断优化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持续打通参政议政成果培育、验收、评审、转化全链条,切实提高提案“含金量”。
其中,民进广东省委会专门成立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调研咨政领导小组,由省委会班子成员聚焦重点课题领衔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提案建议56份。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创新性成立其第一个智库,并首次设立重点调研课题申报机制,助力提案“立得住”“提得准”。
锚定首要任务
编制低空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省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提案的关键词。相较往年,今年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的提案覆盖面有所拓展,在大主题下更加聚焦小切口。
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许多民主党派围绕发展低空经济提出建议。其中,民革广东省委会建议推动有关法规和规范尽快出台,编制低空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管理服务平台、通讯基站、飞行场站纳入新基建重点发展领域,并推动大湾区加快载人通航发展,增加固定通航线路频率与数量。
针对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民盟广东省委会从双向“飞地经济”入手,建议加快推进“反向飞地”的多元化发展,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多个地市在珠三角地区联合设立“公共反向飞地”。
此外,海洋经济也得到多个民主党派的关注。民建广东省委会就开拓广东海洋牧场建设大格局提交相关提案。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则建议通过培育新品种、数字赋能、融合发展、健全科技支撑体系等措施,推动广东海洋牧场建设提质增效。
聚焦“百千万工程”这个广东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从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快培育数字农业两方面入手,建议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优化农村市场商品供给,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强化科技赋能作用,更好支撑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建议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台盟广东省委会提出完善公开共享的信息平台,扩大共建群体,加强生物多样性的普查和编目工作,制定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区划信息图等建议。
回应民生关切
健全互助养老模式制度建设
关注民生实事,回应民生期盼,是省各民主党派参政履职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和落脚点。在拟提交的199件提案中,教育、生育、养老是三大最热民生议题。
聚焦职业教育,民盟广东省委会调研发现,广东现已建成职业院校625所,拥有校生280.5万人,但在推动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有机衔接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应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支持省内优质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大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培养力度,推动更多高水平本科院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
在生育激励方面,民进广东省委会注意到,目前广东存在生育支持措施落实缓慢、托育服务未成体系、育儿假使用范围过窄等问题,提出应确定家庭生育相关补贴政策和标准,落实婴幼儿托管服务和育儿假,确定用人单位生育相关补贴政策和标准,优化生育相关事项办理流程,强化保险和社会保障,并扩大社保报销和待遇范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妥善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多个民主党派对此持续开展调研。
以台盟广东省委会为例,今年已是其连续第四年提交与养老体系建设相关的提案。围绕健全广东互助养老模式制度建设和保障,台盟广东省委会建议,应出台规范互助组织及成员权责的法律,对服务时间准确登记存档,激励老人持续提供服务,并加大资金投入,呼吁社会多方力量进行资金补充。
南方+记者 陈嵘伟 马瑞婕